“做饭糊弄学”,给我吃吐了
创建于2020年的豆瓣“糊弄学”小组,如今已经吸纳了近35w成员。
秉持着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糊弄”的原则,“糊弄学”已经从一门“语言艺术”,进化成适用于任何领域的“行为艺术”。
那么,谁是全网第一个糊弄做饭的人?在一切有迹可循的互联网,“罪魁祸首”并不难找。
2022年10月,第一则糊弄做饭的视频出现在小红书上。
远赴德国留学的@一只懒侠,因为不会做饭,去餐厅、点外卖又囊中羞涩,只好在家有啥吃啥,随便糊弄。
在锅的左半边煎鸡蛋,右半边放入蘑菇、冻虾,接着用微波炉热个面条、冷冻菠菜,再与锅中的菜会合,放入差点忘记放的香肠,加点过期的酱,搅拌均匀,边煮边吃。
在国外,外卖不仅价格昂贵,还得等很长的时间,便宜好保存的冷冻蔬菜和成品肉才是冰箱常备。留学生想要填饱自己的“中国胃”,很多时候还是得靠“做饭糊弄学”,才能度过在异国他乡“不知道吃什么”的煎熬时刻。
留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“做饭糊弄学”,没想到给国内独居青年打开了做饭的新思路。
原来做饭不必像老妈“做饭1小时,吃饭5分钟”那样大费周章,也不必紧跟食谱,精准到克,细致摆盘那么耗费心神。
Up主@一口香鸡腿在B站推出了《95后吃饭糊弄学》系列,其中的代表作“有手就会黄焖鸡”,开幕就给人暴击——第一步,先将吃剩的、已经冻成啫喱状的鸡汤倒入锅中加热。
待鸡汤沸腾后,依次加入鸡腿肉、蘑菇、手撕青椒,再加点盐调味,煮熟就可以出锅了。随后,博主还做了点主食,在锅中放入面条、年糕、米饭、一把杂粮、午餐肉、青菜、沙拉、剩菜,最后再打个鸡蛋。
当你皱着眉头想问“这玩意儿能吃吗”的时候,博主吃了一大口,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。
早期的“做饭糊弄学”,遵循三大原则:非必要不切菜、非必要不装盘、非必要不刷锅。
主要还是在备菜阶段“偷懒”,能用手掰、用剪刀剪的绝不用菜刀,能直接用锅吃的绝不装盘,能用一个锅做的菜绝不洗第二个锅。
“做饭糊弄学”,其实和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高度契合——拒绝被定义。
虽然做什么菜都像“东北乱炖”,但至少能做到荤素搭配、均衡营养,专治挑食。
你可以说这是“偷懒”,但至少他们没有点外卖,而是自己亲自动手做饭了。
即便材料、做法都充满着敷衍的气息,也没有卖相可言,但最后的成品往往味道还不错。
只是万万没想到,“做饭糊弄学”这股潮流逐渐向着离谱的方向去了。
吃剩的薯条、鸡块通通放到锅里炒,出锅前还不忘加点剩下的番茄酱。
做饭甚至不用锅、不开火,直接用自热火锅的加热包做饭。B站Up主@李梨的宿舍生存日记 用加热包做出了两菜一汤——鸽子汤、凉拌脱水蔬菜、冒菜、白米饭。
最近流行的“白人饭”更是将“做饭糊弄学”发挥到了极致,已经不能算是在做饭了,而是在做“生命体征维持餐”。
明明可以轻轻松松点外卖、出去吃,年轻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糊弄做饭呢?
无他,只因一顿饭的价格,逐渐水涨船高。就连曾经物美价廉的中式快餐也成了“快餐刺客”,让打工人高攀不起。
据网易数读统计,在一线城市,老乡鸡、大米先生等五个中式快餐品牌一顿工作餐的平均价格是40元,新一线城市估算价格为35元。
以工作日每餐均价40元的价格计算,一线城市白领一天两顿工作餐,一个月按21.75个工作日的方式计算,他们一个月在吃饭这件事上就得花1740元。
按202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月收入计算,每月工作餐支出得占据月收入约三分之一。毫不夸张地说,对于初入职场的实习生、新晋打工人而言,每月拿着微薄薪水,一天两顿外卖就能把钱包掏空。
这还没算每月的房租水电,和朋友聚会等花销。囊中羞涩的年轻人,不得不“洗手作羹汤”,糊弄着学做饭了。
B站Up主@干饭王咔咔炫推出的《90后攒钱买房,下班后吃什么》视频系列,只用一个锅、一把剪刀、一双筷子就做了不少便宜好吃的“大菜”:11元的糖醋里脊、16元的麻婆豆腐、13元的杨梅鸡翅……
菜做好了,直接盛一勺饭进锅里,就是平底锅版盖浇饭。连评论都表示惊呆了:“最后只洗了一个锅、一把剪刀、一个勺子!”
稍微多做点菜,连明天的午饭都有着落了,真香。
DT财经发布的《2021青年厨神修行实录》数据显示,近80%的年轻人有烹饪的习惯。
其中,在一二线城市,每周都要做几次饭的年轻人,占比达到48.1%和55.8%。在四五线城市,这个数字分别为41.9%和39.6%。
对于独居青年而言,做饭始终是逃不掉的“必修课”。只是,一人份的饭,实在太难做了!
买菜恨不得论根买,买多了吃不完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发烂发臭;最孤独的时刻不是一个人吃饭,而是蒸米饭连电饭锅锅底都铺不满;做一次饭得吃三天剩菜的痛,让年轻人在做饭前不得不三思:吃得完吗?上班不累吗?躺平看剧不香吗?
后浪研究所发布的《2022年轻人下厨报告》显示,近六成年轻人认为,收拾厨房是做饭中最让人烦心的事。
即便饭菜做得再好吃,一转头看到满桌的残羹冷炙、碗筷杯碟、凌乱的厨房,心情都能瞬间暴躁。
而“做饭糊弄学”的“伟大”之处,就在于其扭转了年轻人对于做饭的偏见——原来做饭也可以这么方便、快捷。
切菜不一定得用砧板、菜刀,还可以用一把万能剪刀;做饭也并不需要那么多碗碟,毕竟腌肉也可以直接用锅;想吃啥就放啥的一人食,也终于让年轻人体会到下厨房的快乐。
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是,“做饭糊弄学”,原来还有减肥的奇效。
告别了重油重盐的外卖,转投“做饭糊弄学”怀抱的年轻人,都在不知不觉间减重了——虽然不知道是吃瘦的,还是饿瘦的。
电影《饮食男女》中,大厨老朱每周日都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,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,只为将一家人团聚到饭桌上。
从买菜到下锅,亲手做一桌丰盛的菜肴,这样的余裕,似乎只属于事业有成、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,而并不属于还在为生活奔忙的年轻人。
经历过生活暴击的年轻人都懂,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来说,做饭都是一件再奢侈不过的事儿。
没有时间好好给自己做顿饭的年轻人,难道就是没有生活的可怜人吗?
那可未必。
虽然只愿意花10分钟做快手糊弄饭,他们却愿意花3小时逐帧跟着视频教程开一个热带鱼缸;不惜花高价找黄牛买票,只为看偶像开的演唱会;他们甚至愿意用一个月的时间,给自己做一个手工钩织包包。
等他们兴致来了,他们也可以变成左手捧着一杯红酒,右手拿着锅铲做饭的“闲人”。
“做饭糊弄学”,是年轻人最后的倔强。
或许对年轻人而言,“做饭”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“生存之上,生活之下”的不妥协,也是对生活实质内容最低程度的保留。
相较于在手机外卖软件上点一份套餐,下班后翻找冰箱、清洗蔬菜、做饭洗锅,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,对“自己还活着”这样的存在能更有实感,而不至于觉得自己是上班流水线、下班预制菜,成了社会工厂里的小螺丝钉一枚。
生活,就应该随性自在。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,偶尔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。
参考资料
【1】月薪2万,吃不起中式快餐丨网易数读
【2】最近爆火的网红“白人餐”,社畜吃两口就吐了丨Vista看天下
【3】年轻人做“猪食”,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码?丨DT财经